鲁迅文化传承者
发布时间:2024/11/21 9:04:12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68次
一、项目基本信息
(一)项目名称
“鲁迅文化传承者”—— 基于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跨媒介观察习作项目
(二)对应教材单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走近鲁迅”,涵盖《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等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为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
(三)实施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组(每组 5-7 人),项目周期为 6 周。
二、项目设计背景与目标
(一)设计背景
高年级学生在面对鲁迅作品时,常因时代距离感产生理解障碍,传统教学中“文本分析 + 读后感”的模式难以激发深度探究兴趣。本项目立足单元目标,通过跨媒介创作(如连环画、戏剧、数字海报等),将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社会场景转化为可感知的媒介符号,引导学生在 “观察文本-解构形象-跨媒介重构” 的过程中,实现从 “读懂鲁迅” 到 “传承文化” 的能力跃升。
(二)核心目标
文本观察目标:能借助资料深入分析鲁迅作品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跨媒介表达目标:通过绘画、戏剧、短视频等形式,将文本观察转化为多元媒介作品,掌握 “文字 - 图像 - 表演” 的转化技巧。
文化理解目标:体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形成 “以今观古” 的文化传承意识,能结合现代生活解读鲁迅精神。
三、项目实施流程
(一)准备阶段(第 1 周)
组织学生研读《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用 “细节标注法” 在课本上标记人物描写(如闰土 “紫色的圆脸”“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环境描写(如“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提炼“ 外貌特征-行为习惯-精神气质”的观察路径。
创设 “鲁迅文化传播官” 情境,发布《项目任务书》:“作为文化传承使者,需通过至少两种媒介形式(如连环画、戏剧、电子手账等),向同龄人展示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形象与精神内涵。”
(二)实施阶段(第 2-5 周)
1. 第一阶段:文本观察与媒介选题(第 2 周)
分组开展 “鲁迅人物档案馆” 活动,每组选择 1-2 个经典人物(如闰土、祥林嫂、阿 Q),用 “三维观察表” 记录:
观察维度 | 具体要求 | 示例(闰土) |
文本细节 | 摘录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
时代背景 | 查阅资料分析人物生存环境 | 清末民初农村少年的生存状态 |
现代联结 | 联想当代相似人物形象 | 城市打工子弟与闰土的童年对比 |
根据观察成果选择媒介形式,提交《媒介创作计划书》,如:
视觉组:创作《少年闰土成长连环画》,用 4-6 幅插画表现其从 “小英雄” 到 “木偶人” 的变化。
戏剧组:改编《故乡》片段为校园短剧,设计 “现代少年与闰土对话” 的穿越情节。
数字组:制作《鲁迅笔下的色彩》短视频,用调色板分析 “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 等意象的视觉象征。
2. 第二阶段:跨媒介创作与迭代(第 3-4 周)
视觉组在连环画创作中,需完成 “草图-线稿-上色”三阶段;戏剧组需完成“剧本改编-角色塑造-场景设计”;数字组按分镜脚本拍摄制作短视频,如《鲁迅笔下的自然意象》:
每周开展 “媒介创作研讨会”,各组展示半成品并收集建议。
3. 第三阶段:成果整合与优化(第 5 周)
各组整合跨媒介作品,形成 “鲁迅文化传承礼盒”;开展 “跨媒介互鉴” 活动,学生交换欣赏不同媒介作品,用 “三维评价卡” 记录发现。
(三)展示与反思阶段(第 6 周)
“鲁迅文化节” 成果展,举办班级跨媒介展览。
四、项目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评价
检查 “三维观察表” 完成质量,重点关注:是否准确摘录并分析 3 处以上人物细节?时代背景与现代联结的分析是否合理?
采用 “媒介特性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 视觉媒介(连环画) | 戏剧媒介(课本剧) | 数字媒介(短视频) |
文本转化力 | 细节还原度(如服饰、道具) | 台词与动作的文本契合度 | 分镜与意象的对应准确性 |
媒介表现力 | 色彩 / 线条对主题的烘托 | 舞台设计对时代的暗示 | 剪辑节奏与文本情感的匹配 |
创新表达 | 现代元素与经典的融合 | 角色重塑的合理性 | 互动设计的创意性 |
(二)终结性评价
举办 “鲁迅文化传承奖” 评选,设置 “最佳文本观察奖”“ 最具媒介创意奖 ”“文化传播贡献奖” 等类别。
上一篇: “生活事件记录官”项目方案
下一篇: 小学语文观察习作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