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桥 语言为舟 ——记“指向文化自信培育的中华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研究”课题组第四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5/5/30 15:30:34 作者:学校管理员 浏览量:216次
文化为桥 语言为舟
——记“中华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课题研讨活动
方块字的方正骨间,流淌着五千年的智慧;ABC的曲线里,跃动着连接世界的脉搏。如何让这两条文明之河,在小学英语课堂的田野上交汇、滋养和共生,并切实传播好中国文化。5月29日下午,《指向文化自信培育的中华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融合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在金坛区发展中心钱荷琴老师和课题主持人阚荣萍副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溧阳市永平小学,开展了第四次活动。参加本次活动还有溧阳市发展中心姜知宇老师,永平小学邓振红副校长及课题组成员,以及溧阳市全体课题主持人。本次研究的课堂研究和讲座分享给全体成员带来满满的干货,助力课题组的研究向更深处漫溯。
课堂实践:帮学生架起文化的桥梁
活动伊始,由溧阳市平陵小学陈珠珠老师和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的温贞云老师带来了和教材融合的研究课,通过两节研究课,在座各位老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文化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节课陈珠珠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Unit 8融合绘本“Very Special Birthdays”。陈老师先通过复习Unit8story time,重现单元核心短语和语法并巩固;将苏海和迈克的生日活动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中西方生日文化的异同;接着,通过教材checkout time板块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庆生的氛围之中,同时学生再次巩固日期的表达;然后,通过绘本“Very Special Birthdays”中对中国人从小到大几个特殊的生日的时间和活动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特殊生日的意义,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第二节课温贞云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Unit 7融合绘本“The moon cakes”。课堂开始,温老师采用视频、图片、文字和故事图片等多种呈现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的掌握,特别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与中秋相关的经典中国故事,拓展了学生知识的维度;在绘本教学中,以“趣”推进教学,通过观察图片、2人共读、体验角色、联系生活、产生共情等方法,不断挖掘绘本中的有关“月饼”的趣,有关“月饼”失而复得的趣,理解文本语言,走进故事内涵。最后,让学生对绘本和教材文本进行了辨析,提升了她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表达。
经验分享:让文化推动语言的演进
溧阳市永平小学的邓振红副校长分享了《我国小学英语教材与中华文化融合教学研究述评》的微讲座,邓校长通过小学英语教材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内涵、意义、原则和策略,深度剖析了其研究内容;通过研究的主要成绩和不足之处阐述了其研究进展;最后从增加理论研究深度,注重“教-学-评”体化研究、尝试跨学科融合教学,注重信息技术的加持、加强教研部门的指导,注重研究共同体建设以及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四个方面的阐述,系统地向在座老师解析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研究的系统工程,是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和时代价值,期待老师们通过此述评将相关研究凝聚成一股合力,推动中华文化融合教学更快更好发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专家讲座:让课题研究走向更深处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姜知宇老师作了《课例研讨:让课题研究从“纸上”落到“课上”》的讲座。姜老师从课题研究的“三无”困境和“破局”作用深刻剖析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她重点讲述了从“单课例”到“课例链”和用“三镜”观察课例两个方面,并指导老师们要如何系统、规范、有效的课题研究的实践策略;最后她还倡导各课题组要扎实开展好课例研究、积极撰写成果论文、每月开展“课题课例日”,全员观课、共研,提升教师的课例研究能力,推动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姜老师的讲座为大家的课题有效开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最后,钱荷琴老师对本次进行了活动总结,她对本次课题组的活动表示了充分地肯定。同时,她也给大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课题研究要注重课题评价,促进课题的有效开展;教学融合要兼顾好课内外的内容,有机整合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勤于笔耕,丰实研究成果。
本次课题组活动,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声行动的号角。老师们将带着“明晰的方向”与“实用的策略”,不断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